管不住的水管? ——每年全国自来水跑、冒、滴、漏60亿吨
2011-05-26    安恒公司 市场部    南方周末
打印自: 安恒新闻
地址: HTTP://sonatax.watertest.com.cn/news/article.php?articleid=1654
管不住的水管?

每年全国自来水跑、冒、滴、漏60亿吨。

花巨资调水,却无力修地下管网。
中国的城市供水漏损水量高达每年60亿立方米,这个惊人的天文数字,至今只是静静地躺在枯燥的统计年鉴里,被人忽视。
60亿立方米的水量可以把北京市区变成一个深达4米的游泳池,或者使严重缺水的甘肃全省地表积水1.3厘米,或者相当于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海南四省一年城市供水量的总和。
这样的局面令人困顿––一方面,为了缓解北方缺水,国家对南水北调项目已累计投资了1200亿元;而另一方面,每年超过60亿立方米的水白白地“跑、冒、滴、漏”了。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,在于遍布城市的供水管网都在漏损。逐年老化的管网,想约束水在管道内安分地流淌,已渐渐力不从心。

全国水管都在漏损
刚忙完节水宣传周,合肥市节水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觉得有些委屈。
2011年5月11日,合肥当地媒体报道,合肥市每年有0.37亿吨自来水白白流失,占总用水量的近13%。这篇以“合肥市政管网漏水真惊人”为标题的报道引发了热议。
这位负责人对报道中的“在全国属于中上等水平”很在意:“很多人看了以为我们漏损的情况很严重,但根据供水集团提供的一线资料,合肥漏损率为12.19%,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”
所谓的“管网漏损”,是指自来水厂将水供出后,在供应过程中产生了减少。漏损率指管网漏损量与供水总量之比。在查阅《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》(下称年鉴)发现,合肥市的漏损率果然算不上惊人。
这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版的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加入“漏损总量”这一项,最新一册出版于2010年11月。年鉴显示的最新数据是,2009年全国城市供水漏损水量为60亿立方米,大陆地区有十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供水漏损率超过了13%,其中包括严重缺水的辽宁、河南等省份。
东北地区是个“大漏斗”。全国漏损率最高的省份是吉林,高达23%,辽宁省以19%紧随其后。而根据年鉴所设置的“东部”、“中部”、“西部”三块分类,西部地区的漏损率较低,中部地区最为严重。“漏损率与地域分布是没有关系的。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沈大军博士表示,“关键还是每个城市管网本身的材质和老化程度等指标。”
年鉴显示,近年来,全国总漏损率正逐年升高。从2006年开始,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,在三年内上涨至12%。
根据原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》,“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%”为强制性条文,“必须严格执行”。
在2008年涨至12%之后,全国漏损率“巧合”地连续两年停止在了这一水平。“现在全国供水管网漏损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,而且现在一些数据的精确度也很难保证。”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袁一星说,漏损率数据可能因为某种需要而调控到一定范围,不一定能如实反映。这意味着实际的漏损率可能不止12%。
一个更高的数字来自于城市供水中“公共供水”这一单项。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公共供水漏损率同样逐年上升,在2009年达到了15.2%。“公共供水漏损率可能更能反映漏损情况。”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士锋副研究员表示,因为在城市供水中会将自备水源井水量纳入统计,而这些通常只在小范围内的自备井供水管网基本不会产生漏损,因此降低了总漏损率。

管不住的漏损
漏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水资源的浪费。“而且这浪费的还不是普通的水,是经过清洁、杀菌的自来水,是最最宝贵的,投入了大量成本净化处理。”张士锋痛心疾首,“现在水资源正处于非常缺乏的状态,就拿北京来说,过去我们常说北京市人均有三百立方米水,可是现在只有一百方了!”
管网漏损还可能产生负压,造成吸力使外部介质进入管道,造成群体污染。
2011年4月初,江苏省大丰市数百居民相继出现腹泻、呕吐、发烧等疑似集体中毒症状。后据政府通报称,位于上游的自来水管道多次、多处破裂,导致污水渗入自来水管道。
这大多都属难以察觉的“暗漏”。“大概30%的漏损都发生在接头处。”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刘书明博士说。这样的暗漏连专业人员也很难勘察,甚至只能通过植物的长势来判断:“也许这块草长得比较好,下面就是漏损点。”
对普通市民来说,最直观、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漏损是“爆管”。
自2010年11月底郑州接连发生两次大爆管之后,住在六楼的赵女士家里的水压就一直上不去,拧开水龙头,流出的是细细的一条线。
在这次被《河南日报》称为“2010,改变郑州的8个时刻”的爆管事件中,奔涌而出的自来水“瞬间就齐了腰”,造成水厂全面停产,郑州东北区域大面积停水。而就在此次爆管前5天,郑州另一水厂水管爆裂,使城市西区至少80万人饮水受到影响。
此后,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成立了“管网隐患排查领导小组”,对供水管网进行仔细排查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2010年12月至今,短短半年内,郑州市已经因“自来水管网施工维修”对不同区域发布停水通知达10次。
然而,由此引发的低压供水并没有得到解决。如今天气转暖,用水高峰到来。“这么热的天,回来一看没水洗澡简直要疯了!”赵女士说。困境相同的高层楼房居民开始将矛头直指自来水公司。《河南商报》甚至接到了200多位读者的电话投诉,由此绘制了约覆盖三分之一城区的“郑州市供水低压区地图”。

谁来埋单
“管网漏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化。”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方正教授说,我国早期建设的一批管网都开始步入“老年”,而且采用普通铸铁管,容易被腐蚀。同时,即使是新建管网,也可能由于管材和施工质量欠佳产生漏损。地下管网还面临着两种外力威胁:地面沉降和施工中的意外破坏。
早在2000年,国务院就曾要求“对运行使用年限超过50年以及旧城区严重老化的供水管网,争取在2005年前完成更新改造工作”。其后数年间,建设部相继出台过多个通知,以推进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。
更换、改造管网是一种“硬方法”,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书明说:“还有一种‘软方法’,就是压力管理法,通过降低管网压力的方式降低漏损量。”这种“软方法”投资相对少,对不易察觉的暗漏治理效果比较好。近年来,压力管理法在国外应用较多,国内还在摸索。
东京是管网漏损控制较优秀的城市之一,漏损率从1955年战后恢复时期的20%降至2007年的3.3%。英国由于管网建设早、水表安装率低,漏损率一直居高不下,在10年前约为30%到60%。经过管理和技术改进,如今已下降到30%左右。国内很多相关仪器都是英国生产,相比之下,我国逐年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。
难以控制的外部破坏是重要因素。“施工破坏是个问题,特别如地铁等工程建设,开挖面积大。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沈大军博士说,现在城市工程施工条件复杂,一般都是在已建管网的基础上进行施工,因此管网破坏有时就很难避免。
更主要的原因是管网改造、维护上的资金缺口。“钱,就是钱。”刘书明说,“当然也存在一些管理上的不足,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钱。管网更换改造涉及到地面开挖、周边拆迁等等问题,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费用。”
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,根据供水价格管理办法,目前供水管网的投资运营管理费用由各自来水公司负担。
“这个管理办法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,当时可能国家财政不足以负担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管网费用,因此这样制定。”傅涛说,按照国际惯例,根据“受益者付费原则”,漏损应由水价承担;一些国家管网的大宗投资主要由政府负担,其余再进入价格。“但以目前的水价状况来说,自来水公司未必能负担得起这个成本,投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管网铺设、维修滞后,漏损率高。”因此他认为,在理顺水价之前,政府应当给予自来水公司适当补贴,否则由此带来的更多漏损成本,最终也将由消费者承担。
事实的确如此。2009年3月,湖南省益阳市物价局批复安化县发展和改革局《关于恳求批准我县自来水公司收取水损费的请示》,同意对实行抄表到户的居民加收不超过8%的“水损费”,即由用户来负担漏损损耗。
2009年底,全国掀起一轮水价涨价潮。在那年最后一天,福州市召开水价听证会,民用水每吨上调0.5元,涨幅达到41.7%,理由为“城市供水系统以及管网设施,大部分运营时间超过15年,已逐步老化,管网渗漏及爆管现象频发”。“城市管网的改造、更新、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的,自来水公司哪有什么钱啊。”《公权市场》作者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,供水、污水处理都属于公共服务,政府提供服务责无旁贷。“政府要建立公共财政,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务,这是基本的原则。”徐宗威表示,管网建设需要投入应列入政府财政支出。

安恒观点:水关乎国家资源,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刻不容缓。正是因为上述的种种情况,安恒公司于2010年成立管网运行事业部,致力于水管网监控领域,并自主开发了《Leakview管网漏损监测系统》,创新的把物联网的技术与水管理业务融合创新,通过帮助客户解决供水管网漏损率高、降低产销差的问题,实现节约国家优质淡水资源的目标。这为安恒的发展开拓了一项新的业务,也使安恒公司承担了社会责任。  

 

责任编辑: admin